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观影】《三块广告牌》:为了你,妈妈愿与世界为敌

书影君 书影斑斓 2022-03-18



文 | 书影君

这是“书影斑斓”发布的第 241 篇原创文章




一天,美国密苏里州艾宾小镇的广告公司里,来了一位中年妇女,她要租下公司的三块广告牌。


公司经理韦尔比惊讶不已,因为那三块广告牌,位于一条已经废弃很久的普通公路旁边。由于一条高速公路的建成,这条普通公路已经少有车辆通行了。


除非是跑错路的!


而路边的广告牌,自从1986年后便已经没人再租了。


“你确定你要租么?”经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又一次问这位中年妇女。


“确定。”那位妇女很坚定,“而且租一年。”


说着,她拿出三张纸条,上边写着广告词,“你就照着这个给我做。”


第一条:强奸致死


第二条:依然没有逮捕到凶手?


第三条:威洛比警长,怎么回事?


经理看完三张广告词,脸上一副瞬间恍然大悟的表情。


“我猜您是安吉拉·海耶斯的母亲吧?”他一脸怪异和欲言又止的表情。


这就是2017年11月在美国上映的影片《三块广告牌》中的一个场景。在1月8日刚刚结束的金球奖评选中,本片一举获得了最佳女主角、最佳影片、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,豆瓣评分高达8.7分。


这位母亲米尔德丽德的扮演者弗兰西斯·麦克多蒙德,当年凭借《冰血暴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,她也是著名导演科恩兄弟中哥哥乔尔·科恩的妻子。



01

这位母亲究竟遭遇了什么,让她如此执意地打这个广告?,又是什么样的事情,令她在小镇如此知名?

 

广告公司经理所说的安吉拉·海耶斯,是米尔德丽德的女儿。


七个月前,安吉拉就在树立广告牌的路上,被人绑架强奸,最后还被凶手残忍地放火烧死,但案件一直没有告破。


她执着地追着小镇警察局的负责人威洛比警长(伍迪·哈里森 饰),要他们尽快追凶破案。但警方依旧一无所获。


其实,并非警察不尽力,实在是破案线索有限,没有目击证人,曾经被捕的人中乃至全美国范围内的罪犯中DNA也没有匹配的。


作为受害人的母亲,米尔德丽德终于想到了这么一个极端的方法来逼迫警方。还在树立广告牌的地方,接受电视台的采访,在媒体上继续向警方施压。


三块广告牌,血红的底色、黑色的字体,显眼又刺目。仿佛三根尖刺,深深地扎在警方和小镇居民的眼中、心中。


小镇居民的态度因为广告牌的事情,发生了微妙的转变。由开始同情支持她,转而对这种极端行为颇有微词。


尤其是,当大家知道威洛比警长已经得了癌症,时日无多的时候。


于是,镇上的牧师来劝她,但被她骂了回去。


儿子的同学因此事非常排斥她的儿子,在她的车上扔饮料瓶。她下车二话不说,直接将两个同学踢翻在地。


她的牙医因为不满意她的举动,在她看牙时试图对她暴力医疗来解恨。她夺过电钻,将牙医的指甲盖生生地钻了个洞,最后,还将漱口水吐在痛苦嚎叫的牙医脸上。


她就是这样毫不犹豫地对抗这个世界。



02

甚至,威洛比警长本人亲自来给她说明原委,希望提体谅警方的苦衷,撤掉广告牌,她也毫无所动。


警长说:“我们尽力了,你还希望我们怎么做?”


她说:“你可以把镇上所有8岁以上的男孩都叫来验血。”


“那要凶手只是是路过咱们镇呢?”


“那就让咱们国家所有的男人都验血。”


面对米尔德丽德这种近乎抬杠的说法,警长哑口无言。他最后无奈地说到:“其实,我得了癌症,已经快要死了!”


她说:“我知道。”


警长吃惊地说,“那你还要这样做?”


她盯着警长,一字一句地说:“如果你死了,我这么做不就没用了吗?”


听听,这样的回答多么冷酷,对方毕竟是一位不久于人世的病人,这里估计连观众都看不下去了吧?


对,她已经偏执到如此地步,偏执到不近人情甚至冷酷的地步。

 


03

后来,警长因为不愿忍受绝症痛苦的折磨,留下遗书后开枪自尽。


尽管警长的死,与她并没有直接关系。但人们还是将之与她树立广告牌逼迫警长的举动,联系在了一起,由同情而讨厌,由讨厌而愤恨。


于是,她遭到了小镇几乎所有人的排斥甚至攻击,警察们也恨死了她,对她不能怎样,就拿她身边人出气。


她的同事被指控持有大麻而被逮捕、那个拒绝警方撤掉广告要求的广告公司老板,被一个警察殴打后直接从楼上扔了下来。


最后,广告牌也被人放火烧掉了。


她丝毫没有犹豫,第二天晚上,就带着自制的燃烧瓶,烧掉了警察局。


她在为女儿报仇的道路上,越走越远。


米尔德丽德作为一位母亲,对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恨意,时刻折磨着她的灵魂。当憎恨凶手的情绪因为抓不到凶手,而不能得到释放后,便会逐渐转移。


开始是宣泄到跟破案有关的警察、对她举动心怀不满的居民身上,最后,便是无辜的路人了。

 


04

她为何要如此偏执、冷酷?即使警方没有做错什么、即使威洛比警长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,她也不依不饶,坚决不撤广告牌?


在影片的回忆镜头中,观众才明白,米尔德丽德的家庭也是问题多多。


丈夫曾经也是个警察,有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,后来还跟一个19岁的女孩跑了。


她的女儿安吉拉正处于叛逆期,在遇害当天,安吉拉想开母亲的车出去,米尔德丽德却不让,安吉拉和她互骂对方为婊子并摔门而出,临走时吼叫到:“我希望我出去被强奸!


她一气之下也在女儿身后追骂到:“我也希望你被强奸!“


但她万万没想到,一语成谶。


这,恐怕是令她最为心碎的、最为后悔的时刻。


影片剧情太过精彩曲折,本文就不再剧透了,据说3月份就会在国内上映,推荐大家看一看。

 


05

我曾看过一部国内关于上访的纪录片。片中记录了一位农村中年母亲,长期带着年幼的女儿滞留北京告状,过着衣不遮体、食不果腹、居无定所的流浪日子。


因为不回老家,地也荒了、房也倒了、亲朋好友也都没有了来往。女儿从小跟随母亲上访,没有上学、没有同学朋友,也没有自己的童年,每天遭受白眼和驱赶。


但母亲不管不顾,依旧坚持上访。其实她的问题,当地政府不是没有给她解决,只不过解决的结果她不满意罢了。


随着女儿长大一些,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后,便不愿意随着母亲,为了所谓的“伸冤”而过这种毫无尊严的生活,甚至影响到自己的一生。 


但母亲执意上访,根本不愿意回老家,也不管女儿的人生会因此受到何种影响。


终于有一天,女儿忍无可忍,瞒着母亲,悄悄地跑了。她要去过自己的人生,而不愿被迫陷入永远看不到结局的徒劳中。


后来,她与一个男人结了婚,还生了孩子,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。


而她母亲面对女儿的所谓 “背叛”,除了背后痛骂她之外,丝毫没有反思自己,依旧继续坚持上访。


这种已经偏执到极端的性格,如同影片中的母亲米尔德丽德一样。


从开始的受害者,逐渐演变成了影响他人生活的施害者,进而再也无法令人同情。



06

最后,就连米尔德丽德的儿子也开始不满自己母亲的做法:


“每天回家的路上,能看到广告牌真好!在我终于忘记时,它总能让我记起姐姐死前的惨样,我受够了,我已经够抑郁了!”


受害者,谁都会同情。但不能因为自己是受害者,就认为自己天然具有了某种道德优势,可以要求他人做任何事情,甚至是伤害到他人的人生。


一个人如果被他人伤害后,长期处于憎恨与报复的情绪之中,那么就会逐渐习惯这种恨意,并会用这种恨意来对待外界的一切人和事。


在他的眼中,世界没有色彩,只有令人憎恨的一切。选择与恨意相伴,与世界为敌,一个人的生命便进入了万劫不复之地。


宽容,是我们一生永远需要了解与学习的品格。


放他人一条生路,其实也就是放了自己一条生路。


-END-


本文配图:豆瓣网 



>>>直接点击图片可阅读全文<<<

往期精选



电影,帮助我们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

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“书影斑斓”


(注:“书影斑斓”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,欢迎转发朋友圈,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。本文所有图片、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,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。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